A级毛片免费观看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老年_欧美日韩国产精品VA_一级黄色视频网页 - 国产91无码福利在线

中國科技縱橫 中國科技縱橫雜志社官方網站
熱點文章
當前位置:首頁 > 優秀文章

井間示蹤監測技術在京617井組中的應用

2023-07-04 09:55:00    來源:優秀文章

唐秀梅?聶宇晗?杜婕妤?朱亞昆?侯光宗

(華北油田第四采油廠,河北廊坊  065000)

 

?要:京11斷塊自1979年投入開發以來,通過實施同期注水、細分層系調整和穩油控水,斷塊取得了較好的開發效果。經過三十多年的開發,油田開發難度越來越大,主要體現在壓力分布嚴重不均衡、高含水期注水效率偏低、層系間竄通嚴重、產量遞減快、剩余油分布復雜等。尋找新的監測手段,對油藏進行動態精細描述,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井間示蹤監測技術是近年來在監測油田生產中,應用比較廣泛的一項新技術。

關鍵詞:層間矛盾;井間監測;示蹤劑

中圖分類號: TE3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2064(2023)09-0015-03

 

1示蹤劑井間監測技術

      井間示蹤監測技術在油田開發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確定油藏儲集層的物性參數,井間示蹤監測技術可以通過注入示蹤劑并監測其在不同井中的濃度變化,從而確定油藏儲集層的物性參數,如滲透率、孔隙度等,為油田開發提供科學依據;監測油藏采收效果,井間示蹤監測技術可以監測油藏采收效果,包括油藏內油水分布情況、采收率等,為油田開發提供實時監測和評估;優化油藏開發方案:井間示蹤監測技術可以幫助優化油藏開發方案,包括注水、注氣等工藝方案的優化,提高采收率和開發效益;解決油藏污染問題,井間示蹤監測技術可以監測油藏中的污染物質擴散情況,幫助解決油藏污染問題,保護油藏和環境。總之,井間示蹤監測技術在油田開發中應用成效顯著,可以幫助油田企業優化開發方案、提高采收率和開發效益,同時也可以保護油藏和環境,推動油田可持續發展。

       油田開發中通過在注水井中注入一種水溶性示蹤劑,在周圍監測井中取水樣,分析所取水樣中示蹤劑的濃度,并繪出示蹤劑產出曲線。示蹤劑從注水井注入后,首先隨著注入水沿高滲層或大孔道突入生產井,示蹤劑的產出曲線會出現峰值,同時由于儲層物性的不同和注采動態的差異,曲線的形狀也會有所不同。在地層參數解釋方面,示蹤劑方法比較直觀有效。示蹤劑方法可以應用在:分析井間對應受效情況;評價地層非均質性;評價調剖、調驅等措施的效果;分析斷層以及隔層封閉性;監測氣竄情況;高滲條帶滲透率、厚度、喉道半徑;剩余油監測。

      近年來,先后在京11斷塊、州16斷塊、泉241斷塊的30多個井組,進行井間示蹤監測,均收到不錯的效果。井間示蹤監測很好地判斷了井間對應受效情況,對地層的非均質性做出了評價,及時發現油水井間的高滲通道,對調剖調驅等增油措施提供重要依據。以京11斷塊的京617井組為例,介紹井間示蹤監測技術在油田開發中的應用。

2井組基本情況

       京11斷塊為兩條封閉斷層所夾持的斷塊構造油藏,內部被次級斷層分割成3個大斷塊6個小斷塊。油層向東傾伏,并被不活躍的邊底水所限;儲層特征:沉積環境以濱淺湖灘壩砂相沉積為主,小層韻率發育,砂泥交互頻繁,層間差異大,層內非均質性強。有效滲透率42×10-3μm2,平均有效孔隙度28%,屬高孔中滲透儲層。

     從京11斷塊的柱狀圖可以分析油層的分布特征為主力含油層系為沙四段,縱向上含油井段長達300m,劃分為三個油組7個砂組40個小層。其中,其中Ⅰ~Ⅳ砂組是主力含油砂組(22個小層),油層有效厚度40~60m,平均單層厚2~4m。平面上油層分布穩定,在斷塊主體部位油層厚度大,向斷塊的西南部和東北部油層厚度減薄。

       京11斷塊1979年正式投入開發,30年來按照開發歷程劃分為基礎井網建設、井網重組、細分開發層系、提水提液、調水增油5個階段。截至目前斷塊有油井153口,開井103口,井口日產液1924噸,日產油172噸,綜合含水90.05%,累計產油575.1萬噸,采油速度0.53%,采出程度48.65%,可采儲量采出程度85.51%;注水井99口,開井40口,日注水2818m3,累積注水2802.05×10-4m3,月注采比1.41,累積注采比1.16。

       京11斷塊剩余油的分布狀態具有整體高度分散的特征,局部相對富集的分布特點,剩余油主要分布于南斷塊的Ⅰ~Ⅳ砂組、中斷塊的Ⅲ砂組、北斷塊的Ⅰ砂組。油藏主要以注采井網不完善、層間物性差異、西南低滲區剩余油為主。不同層系、不同斷塊剩余油分布又各具特點。

       調整思路是以剩余油潛力評價為基礎,換向注水為主導思想,不斷完善注采系統,油水井更新與調整相結合,配套應用油水井措施,提高水驅控制、動用程度, 最終提高采收率。調整原則為總體部署,分步實施,按開發單元潛力排序分步實施工作量。對關鍵套變注水井更新,提高水驅控制程度;同時在剩余油富集區適當鉆調整井。注采方位避開主水流線方向,改變原大孔道液流方向,實現換向水驅。

2.1井組生產情況

       通過油水分布規律的綜合研究,對生產情況進行剖析,細致刻畫油層的厚度及尖滅邊界,并結合物性、蓋層、運移條件、構造發育、斷裂展布進行綜合分析,結合動態監測資料,搞清油水分布規律,為下步挖潛提供可靠依據。

       京617井是Ⅲ砂組的1口水井,周圍對應4口油井:京616、京509、京608、京620井。井組日產液量272.6t,日產油量9.1t,綜合含水96.4%。井組4口油井產液量差別大,層間矛盾突出,分析存在大孔道竄流。為了確定水流方向和水驅速度,因此對京617井組實施井間示蹤監測。

2.2井間示蹤結果分析

       京617井注入3居里的3H示蹤劑,4口監測井有3口京616、京620、京608井產出示蹤劑,京509未見示蹤劑。京616井見示蹤劑時間最快,水驅速度最大,京616井與京617井之間存在高滲通道。水驅速度差異較大,地層非均質性強。目前井組高含水,高滲通道攜帶無效注水,京616井方向尤為突出,需要對高滲層進行控制。

2.3井組調剖方案

        京617井吸水剖面資料顯示,油層縱向上非均質性較大,2小層高滲通道發育,吸水性強度高;3小層次之;45為弱吸水層,幾乎不吸水。為了提高注水利用率,需要降低2小層的吸水量,增加4、 Ⅲ5小層的吸水量。根據示蹤結果及吸水剖面資料,制定了京617井的調剖方案單獨調整2小層。

3調剖后井間示蹤結果分析

      斷塊注采布局不合理形成的剩余油,注采井距過大油井見效差,缺少注水井點井間剩余油難以動用。注采關系欠完善形成的剩余油,由于油水井射開層對應關系差未能形成有效的注采關系,造成油井相應油層不能得到水驅。層間干擾造成部分油層動用狀況差形成的剩余油,由于層間干擾嚴重,主吸層或主產液層抑制了其他層的吸水或產液,大部分油層吸水狀況差,導致油井見效狀況差、儲量動用程度低。

       京617井實施調剖,調剖后15天注入500毫居里的35S示蹤劑,對調剖效果進行評價和檢驗。5口監測油井中只有京620和京608井產出示蹤劑,京616、京509、京343井均未見示蹤劑。

       京616井調剖后未見示蹤劑,表明此高滲流通道已經得到有效的控制,調剖后京616井的綜合含水快速下降10%,水驅方向發生改變,水驅速度減緩,京616井方向高滲條帶已經被成功封堵。

       結合京617井吸水剖面可以看出,調剖后主吸水層轉為5小層;3小層次之;2小層為弱吸水層;4小層不吸水。調剖使本井組層間矛盾有了明顯改善。京617井調剖后井組日產液量200.1t,日產油量14t,含水93%,液量下降72.5t,含水下降3.4%,平均日增油2t,累積增油2078t。

       京617井調剖后,地層的非均質性得到明顯改善,平面矛盾和層間矛盾得到緩解,水流方向和水驅速度趨于利好,大孔道竄流被成功封堵,起到了很好的增油的效果。

4結論

       井間示蹤監測技術在京617井組調剖前,很好地判斷了井間對應受效情況,對地層的非均質性做出了評價,及時發現油水井間的高滲通道,對調剖措施的提出提供了重要依據。調剖后又對調剖結果做出了合理的驗證和評價??偟膩碚f,井間示蹤監測在本次京617井組調剖過程中應用的是十分成功和有效的。

       示蹤劑測試技術是一種認識油藏非均質性的技術,可以利用井間示蹤劑技術,通過觀察示蹤劑在采油井中的開采動態,如示蹤劑在生產井的突破時間,峰值的大小及個數、相應注入流體的總量、采出的示蹤劑數量等參數,可定性地判斷地層中高滲透條帶、大孔道、天然裂縫、人工裂縫、氣竄通道、封閉斷層、封閉隔層的存在與否,而且可定量地求出高滲條帶、大孔道、天然裂縫、人工裂縫、氣竄通道的有關地層參數,為在老油田開發調整和挖潛剩余油中提供了有效的監測依據。

 

參考文獻

[1] 李勇.一種新型同位素示蹤劑載體及應用[J].測井技術, 2003,(5):427-431.

[2] 李錦富.35S-KSCN示蹤劑的油田井間監測方法[J].同位素,2009,(2):106-109.

[3] 呂曉華.油田用新型同位素示蹤劑的研究[J].河南科學,2006,(5):657-659.

[4] 劉志萍.示蹤劑測試技術在河11斷塊調整中的應用[J]. 內蒙古石油化工,2009,(6):93-95.

[5] 呂曉華.油田用新型同位素示蹤劑的研究[J].河南科學,2006,(5):121-124.

[6] 陳軍偉.自適應分層注水水驅前緣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6.

[7] 靳平平.油泉子油田油藏精細描述及注采層位對應性評價[D].西南石油大學,2019.

 

收稿日期:2023-03-12

作者簡介:唐秀梅(1974—),女,河北廊坊人,本科,研究方向:油氣田開發。

 

 

Application of Interwell Tracer Monitoring Technology in Jing 617 Well Group

TANG Xiumei,NIE Yuhan,DU Jieyu,ZHU Yakun,HOU Guangzong

(The Fourth Oil Production Plant of North China Oilfield Company, Langfang  Hebei  065000)

Abstract:Since the development of Jing 11 fault block in 1979, good development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simultaneous water injection, adjustment of subdivision strata and oil stabilization and water control. After more than 30 years of development, oilfield develop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serious imbalance of pressure distribution, low water injection efficiency in high water cut period, serious interlayer channeling, rapid production decline, and complex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It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to find new monitoring means and to accurately describe reservoir dynamics. Interwell tracer monitoring technology is a new technology widely used in monitoring oil field production in recent years.

Key words:interlayer contradiction;interwell monitoring;tracer

電話:010-59796075 信箱:chinakjzh2009@163.com

Copyright ©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歸中國科技縱橫所有

《中國科技縱橫》雜志社 京ICP備18024177號-1 ICP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