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毛片免费观看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老年_欧美日韩国产精品VA_一级黄色视频网页 - 国产91无码福利在线

中國科技縱橫 中國科技縱橫雜志社官方網站
熱點文章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 教育時空

軟著陸將解讀中國管理國際化新走勢

2009-11-28 00:00:00    來源:教育時空

為了加強全球發展國家之間的合作,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與發展中國家政府簽署協議,在中國、伊朗、印度等國家建立南南合作中心。今年7月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中國南南工業合作中心成立了,這意味著中國與全球發展中國家合作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中國管理國際化需要軟著陸
    隨著中國經濟崛起,北京奧運會舉辦成功,中國模式深受世界各國的關注,中國管理國際化越來越緊迫的被提到重要議程上來了。
    自2002來以來,中國在上百家企業案例研究基礎上,提出了管理本土化概念。嗣后,我們就想能有機會與世界各國管理學者和企業家共同討論這個主題。為此,2004年我率領中國企業家代表團出席在瑞典召開的第七屆世界管理大會尋求答案。當時認為,在國際會議上宣讀論文就是全球化了,事實并非如此。一般來說,國際學術討論會都是管理學專業的內容,很少涉及像中國轉型國家的管理政策、企業家地位、管理社會作用等一些問題。我們感到這樣學院式討論是不能解決中國的管理問題。于是我2005年開始尋求聯合國機構對發展中國家的支持,通過軟著陸方法確保中國管理國際化的實現,事隔三年的今年聯合國工發組織中國南南工業合作中心在中國成立了,據了解,該中心譚偉文主任是對世界管理有很深造詣的領導人,他對西方管理和中國管理都有特殊的理解和感悟,他向本刊多次著重強調“中國模式”對世界發展的重要作用,并堅持把管理放在經濟技術國際交流同等重要的內容,這不但是對中國管理國際化一個有力的推動,而且也為國際間南南合作開辟一條新路,具有開拓性意義。
 
中國應向國際輸出哪三種軟實力
    從中國軟實力向國外轉化和輸出角度看,軟實力應當包括:中國優秀文化、經濟改革經驗、中國特色的管理三個方面。
    目前,世界各國和發展中國家更多是通過我國悠久文化,經濟體制改革兩個方面來了解中國軟實力。目前,中國在世界各國已建設有500所孔子學院,已成為世界各國了解中國文化一個重要的基地;全世界有近100個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到中國學習經濟體制改革的經驗。應當說,中國在文化和經濟體制改革兩個方面在軟實力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是,中國向國際上輸出軟實力不能沒有管理的重要內容。
    中國的管理本土化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了,中國改革說到底,實質上就是一場管理理念、方式和方法的革命。中國經濟轉型全過程,無論是經營責任制的放開,用經濟方法管理企業的理念,還是現代企業制度的提出,優勢資源整合運作都離不開管理的作用。當今,管理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崛起的關鍵因素。
    中國一大批成功企業的涌現及企業案例研究,為管理本土化提供實證樣本和研究基礎,這些成功案例成為了“中國模式”重要組成部分,這也是與發展中國家進一步合作不可缺少的內容。正是由于發展中國家對中國文化和經濟體制改革經驗學習消化后,他們還十分再需要了解中國企業能為他國經濟發展帶來什么?這客觀上就需要通過國際間的企業合作。這種合作是雙邊和多邊企業看得見、摸得著的,他對鞏固以上兩種合作起到基礎和促進作用。所以,中國軟實力如果缺少了管理,世界對中國國際合作就沒有實現軟著陸。
 
管理是發展中國家多邊合作的重要課題
    過去,由于管理項目太小,南南合作主要放在經濟和技術領域。這次中國南南合作明確提出要“激活管理”,這不但是一個內容增添,而且具有更深層次的意義。
    對于發展中國家雙邊和多邊國家合作來講,僅僅限制在經濟技術方面,常常會停留在項目本身上,在缺少管理情況下,許多成果只有成為展品、禮品,轉化率很低。所以,如何把一項經濟技術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做到少投入、多產出,沒有管理是不行的;只有注重管理與經濟和技術三者的關系,相互促進,才能使經濟技術有效果,才能將國際合作落到實處。
    發展中國家注重管理,還會使管理在經濟技術合作中起到規劃作用,做到不同國家,不同水平人群,不同經濟類型地區,引進和推廣什么樣經濟技術成果最有效,將起到科學咨詢的指導作用。
對于社會主義轉型發展中國家,與中國國情相同的周邊國家,中國的管理本土化成果,對增強本國企業競爭力,提高管理水平,帶動社會進步,將會起到直接的促進作用。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中國南南工業合作中心的成立,為中國管理國際化提供一個新的平臺,讓我們在新的平臺上做出新的業績來,把管理國際化做強做大,讓中國早日從管理大國成為世界管理強國。

電話:010-59796075 信箱:chinakjzh2009@163.com

Copyright ©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歸中國科技縱橫所有

《中國科技縱橫》雜志社 京ICP備18024177號-1 ICP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