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點文章
-
- 09-14關于高等職業院校弱電專業教改的探索
- 11-28東芝將在2009年CES帶來新水平的前沿技術
- 11-28互聯網:世界的鏡子
- 11-28中美文化論壇研討數字技術保護文化
- 11-28淺析“三鹿集團奶粉事件”危機根源
- 11-28新媒體的發展及其教育創新應用研究
- 11-28樓宇信息系統的現狀與應用以及發展趨勢
- 11-28中國2009世界郵展60城市巡郵漯河站啟動
- 11-28打造煥發生命活力的教育時空
- 11-28觀察中國管理教育30年
- 11-28駕馭論:科學發展的新智囊
- 11-28軟著陸將解讀中國管理國際化新走勢
- 11-28創建中國水電國際化強勢品牌
- 11-28管理科學進入新觀察時代
- 11-28全球化傳播語境下的家國建構
- 11-28網絡民主對公民社會建設的影響研究
- 11-28奧運后中國酒店業的發展分析
- 11-28國家創新系統下的大學科研管理研究
- 11-28高校數字圖書館建設及服務模式探討
- 11-28非均衡理論及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
- 11-28綠色、安全和通訊是汽車電子的未來
- 11-28敦煌莫高窟將為游客建"數字洞窟"
- 11-28思科新軟件平臺幫媒體公司建社交網絡
- 11-28蘋果喬布斯:用13年給IT業洗一次腦
- 11-28海外傳真:2008年數字印刷市場回顧
- 11-28東芝將在2009年CES帶來新水平的前沿技術
- 11-28互聯網:世界的鏡子
- 11-28中美文化論壇研討數字技術保護文化
- 11-28故宮國圖面臨“數字化”難題 缺乏專門人才
“十四五”期間中國經濟的三個分化
2024-04-09 14:28:00 來源:權威評說
文/袁青鵬
“十四五”開局之前的中國經濟形勢,已經讓資源型企業的優勢一去不復返了,科創型企業的春天已經到來。今天,人們的消費觀發生巨大變化,出現了品牌化高端消費、個性化消費,人們的生活日趨多樣化,在企業追求國際化、營銷運用信息化、產業需求資本化的大前提下,全球經濟又出現“三個分化”大變局:區域分化、行業分化、企業分化。
首先是區域分化。近兩年,中國的區域分化越來越嚴重,過去是東三省,所謂的投資不過山海關,現在是長江以北的各個省的財政狀況趨緊,山東省成了抗擊經濟衰退的前沿陣地。過去山東省的GDP和廣東并駕齊驅,現在廣東是11萬億,山東現在是700多億,跟江蘇比距離也在越拉越大。前些年,北京周邊一些縣都是國家級貧困縣,特別是河北,有的縣比山東農村還要落后。什么原因?建國初期,我們國家整個經濟產業結構是以重工業為主,重工業發展主要依靠前蘇聯的幫扶,日本占領東北的幾十年里,留下了重工業基礎和重工業產業技術工人,那時候的沈陽、哈爾濱就像今天的深圳、上海。但是到了輕工業快速發展時期,北方經濟發展越來越深入,南方經濟如何崛起?說到底,其實就是消費者變了。經濟水平發展越快,輕工業需求就越快。這時候要投資辦廠搞企業,工廠開在哪里的問題就要高度重視了。比如說買房,在黑龍江的鶴崗,500塊錢一平米的房子無人問津。而深圳的房價是15萬元一平米。目前,深圳、東莞、廣州、佛山、杭州,包括福州、廈門、漳州、成都、重慶、武漢等城市和區域的所有要素都在增值,這種區域分化至少要持續15年到20年。
第二是收入分化。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首次提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 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什么是雙循環?簡單來說就是,過去我們是一切企業產品是為了出口而出口,現在變了,一切是根據我們中國人的消費來進口和出口。比如現在,我們中國人需要高端消費,需要高端的牛肉、羊肉,從巴西、澳大利亞、阿根廷進口。中國需要進口,有的產業需要出口,為了中國市場發展,中國勞動力成本就提高了,我們也需要將服務外包。過去,中國人最早起家是給美國人、給歐洲人做服務外包,叫全國加工,現在東南亞各國不斷滲透和參與到服務外包中來。中央制定了到2035年國內人均GDP達到3萬美金左右,現在是1萬美元,我們達到3到4萬美金的時候,再有自己的技術力量,這就叫雙循環。什么叫高質量發展?就是過去我們出口的都是原材料、木材等初級加工產品,而現在,要提高深加工產品、高端產品的出口,這就是雙循環。
中國的高端消費者需求市場和高端技術。20世紀80年代之前,中國的名牌都是本土的,上海手表,鳳凰自行車,飛鴿牌自行車,永久牌自行車。改革開放之后,眼光開始轉向國際品牌了。但是從2021開始,未來10年到20年,我們中國的名牌也將國際化。我國借鑒歐美國家先進的技術,用我們的市場資源換,最成功的案例是高鐵。全世界最大的高鐵市場在中國,但當時中國的高鐵前途未卜,那時一會兒要用日本的新概念技術,一會兒要用德國的磁懸浮技術,爭論許多年。最后有關部門找到日本談判,提出如果你們想占領中國市場,就必須把技術和知識產權一起交給中國。這個技術一開始并不叫高鐵,而是客車專用線。現在中國的高鐵是全世界最牛的,并且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這才是最核心的,誰也拿不去的。
中國的民營企業要學會聚集全世界的科學家資源來為自己所用。不久前,筆者到華興集團調研時指出,華興要發展必須解決兩個核心技術,一個是窯爐仿真技術,一個是模具防雷技術。因為生產玻璃制品,窯爐一旦投產后大概需要上億元,只要上線就會十幾年不能改動。攻克這一世界級難題需要仿真技術。美國、歐洲、荷蘭都有世界級專家,筆者通過有關部門聯系到了荷蘭窯爐技術專家,表明華興需要窯爐仿真技術,希望能得到幫助。專家一聽華興是全世界最大的玻璃企業,立即同意合作了。然后我們又在清華大學自動化系請了專家教授,把國外的技術進行消化吸收,搭建成了一個企業創新聯合體。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可以分5個等級,現在高收入組的4億人,低收入組的6億人,月收入超過1000或者低于1000的大概有6億人。但是月收入超過1萬,至少還有4億人。中間還有5億人,這種分化越來越大。這種分化是市場經濟阻擋不了的。
第三個是行業分化。所謂的行業分化也就是產業分化。未來的資本和人才要向民生和高技術創新產業聚集。涉及老百姓基本生活的民生產業,會有更長遠的發展。
工業產品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導致了空調、電視包括手機價格都有較大浮動,因為勞動力的價格在急劇上漲,國家開放三胎政策是有道理的,有了人就有了一切。
產業分化的第二部分就是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分化。生物醫藥、信息化產業、高端裝備材料等產業,都需要每個企業給予最大程度的關注。筆者還要說華興集團,他們能有今天這么大的盤子,是他們企業高層關注產業分化的結果。2003年,筆者到華興去的時候,他們的管理就是作坊水平,抓生產能力也就是生產隊水平。后來筆者專門到華興的佛山工廠參觀。去了一看,工廠的玻璃瓶子到處堆,滿地都碎玻璃片,員工老弱病殘,管理極為混亂,就是個剛起步的小作坊。筆者給他們建議:管理上必須改進。董事長說我們不會。筆者把日本豐田剛退休的副總邀請來給華興做管理培訓。日本人非常專業,到華興調研后認為,當時的華興管理和日本至少要差30多年。中日合作后,日方每2個月來6個人做培訓,一做就是整整18年,這位日本的老總當年62歲,那天我們視頻連線,他今年80了,他把華興這個管理體系用18年來建設起來,他是有功之臣。因為他們的管理體系有了,并且員工都是90后、00后,有年輕的優勢。日本在這方面的生產管理確實先進,華興現在做到一年產300萬噸瓶子,基本上零庫存。百威啤酒用的就是他們的產品。因為他們的瓶子最薄、強度最好,啤酒和瓶子同時生產,直接無菌罐裝。這是日本當時的管理機制。而別的企業生產的瓶子還沒有消毒和殺菌,他們的瓶子直接就上線了。百威啤酒全球老總到華興調研時,也是大吃一驚,說沒想到中國能有這樣的制造企業。
進入“十四五”時期,中國的任何一家企業,一定要把目光盯在高端技術產業上,有資料表明,40年前的美國的企業數量不多,但是他們個個都是世界級的。華興董事長李成華今年63歲,每年的企業工作報告都是他自己撰寫,一寫就是2萬字。他是初中學歷,但善于學習,讀了兩個博士,寫的文章水平非常高,每年筆者都認真學習他的工作報告。
窺一斑而知全豹。中國經濟尤其是民營經濟出現的這些變化,就是未來經濟的發展趨勢,我們要考慮自己的企業動力在哪里,民營企業發展前景如何。未來的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在哪里?第一個要素,主要依靠資本積累拉動經濟增長。從2018年到現在,我們的民間資本投資為什么急劇下降,就是企業主給他投資,不管市場好不好,大家總感覺不安全。但是中國要到2035年之前,要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個目標,必須要靠社會資本拉動經濟增長。我們要改變營商環境,確保民間資本的合法以及人身財產安全。
有一些領域是民企要注意的。比如說電力、能源、金融、電信,這種帶有壟斷性的行業,都是由國家掌控的,民營企業不要涉及。民營企業要深耕一線,國家會大力扶持。中國的民營經濟其實是痛點經濟,要了解政府的痛點、難點是什么,這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從需求動力來看,將出現消費和投資推動型增長模式。為什么國家下大力要控制房價,使房子回歸其居住屬性。因為房子綁架了中國人的大部分消費,掙點錢不敢消費要還房貸,房子支出不能超。今后,中央國家部委這些公務員就不用再買房子了。現在在東五環,國務院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建了500萬平米的房子,大學生、研究生分到單位后不用買房,住帶獨立衛生間的公寓房,一個月幾百塊錢的物業費租房,可以住到退休,你以后錢多了,愿買商品房買商品房,你不愿買商品房,國家免費提供集體產權廉租房。
總之,2021年民營企業要認清形勢,順勢而為。民營企業家應抓住“十四五”的偉大契機,乘風破浪,有更大的作為。當然,也要量力而行,防控風險,這樣才能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行穩致遠。
作者袁青鵬,中國民營科技促進會副會長、《中國科技縱橫》雜志社社長、北京華商管理科學研究院院長
上一篇:戰略執行力關乎企業成敗
下一篇:用毛澤東思想謀劃企業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