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毛片免费观看_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老年_欧美日韩国产精品VA_一级黄色视频网页 - 国产91无码福利在线

中國科技縱橫 中國科技縱橫雜志社官方網站
熱點文章
當前位置:首頁 > 優秀文章

數字中國發展與某大型集團信息通信板塊企業的戰略選擇

吳騰宇
(中信數字媒體網絡有限公司,北京 100027)

2024-02-27 14:39:00    來源:優秀文章

摘要:數字中國建設即將成為未來國家發展的重點建設領域。某大型集團在相關領域已經進行了多年的探索,新形勢下快速融入國家全面數字化轉型的浪潮,將國家戰略和自身發展緊密結合成為首要課題。基于此,梳理數字化產業的結構特點,結合現實情況判斷未來發展趨勢,對國內大型集團在數字化領域的戰略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數字中國;信息通信企業;戰略規劃

中圖分類號:F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23)21-0057-06


0引言

2023年初,黨中央、國務院共同印發了《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情況,認真貫徹落實相關精神。《規劃》指出,建設數字中國是數字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有力支撐。加快數字中國建設,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1]。《規劃》的頒布為中國數字化轉型指明了方向,如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調配社會資源成為新一階段的工作焦點。某大型企業集團在信息通信產業領域進行了多年的耕耘,但信息通信領域內企業呈現“小、散、弱”的特點,任何一家單位都不具備承接集團信息化賦能需要的能力,相關單位面臨激烈的外部競爭,存在著強烈的轉型需要。如何在數字化賦能和尋找“第二增長曲線”上實現“一箭雙雕”,需要從經濟學基本理論出發歸納規律,梳理產業發展的脈絡,建立一個具備企業特色和差異化優勢的產業鏈,最終在行業中實現以弱勝強、后來居上。

1信息通信產業的新特點

1.1 信息通信產業分層逐步清晰

從1G到5G,從有線到無線,從傳輸到數據應用,信息通信產業的高速迭代過程中專業化分工的趨勢越發明顯[2],逐步形成了3個基本的層次。一是數字化服務產品層。該層單位負責向終端用戶提供增值類型服務,針對各行業經營管理痛點,提供數字化產品服務。經營呈現快速調整的特點,以滿足特定客戶需求為根本目的,因此多為輕資產運營,少量自建并大量租用各類基礎資源,開展定制化服務。二是數字化基礎能力層。該層單位負責提供算力、云平臺和信息傳輸等基礎服務。經營呈現自然壟斷特點,產品滿足行業的通用性需求,多為重資產運營,以自建IDC、鏈路等基礎設施開展運營。三是硬件支持層。該層單位主要在硬件、設備、操作系統等方面提供開發及售后等服務,產品以成套設備或方案為主,根據技術升級持續向上兩層銷售產品。早期主要是國外企業,目前受到國際形勢影響逐步向國產信創方向發展。信息通信產業專業分工層次如圖1所示。

圖1 信息通信產業專業分工層次示意圖

1.2 數字化服務依賴于基礎能力層的讓利

從產業結構角度看,各行業企業對數字化變革的需求在于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在宏觀經濟按照慣性正常發展的前提下,相關需求導致的支付意愿穩定,提高產品的成本是制約數字化服務的核心因素。從數字化產品的成本構成看,主要分為人力成本和基礎設施成本。在中國人口紅利的幫扶下,長期以來人力成本是較為可控的,基本可以根據產品需求動態調配。基礎設施的成本降低成為產業發展的前提條件。比如,智能手機的普及打破了出租車司機和乘客的信息不對稱;3G的應用推動了廣告營銷向社群營銷的變革;5G的應用推動了自媒體視頻類產品的推廣;定位芯片的小型化催生了物聯網;存儲設備成本的大幅降低為大數據應用打開了空間。不難發現,沒有基礎設施跨越式發展,數字化產品的繁榮只是海市蜃樓。

1.3 國內基礎能力市場具有受管制的自然壟斷特點

數字化基礎能力包括算力服務、云服務和信息高速傳輸服務3個方面的內容。從發展順序上看,以基礎通信為起點,逐步發展到算力服務階段。服務形式演進的過程,對應了信息通信設備的集中化、規模化運營和服務行業企業生產成本的降低。在生產企業和信息通信企業之間形成了資源配置的帕累托優化。數字化基礎服務能力演進如圖2所示。

圖2 數字化基礎服務能力演進示意圖


從產業演進形式上看,數字化基礎服務是經濟專業化發展的延伸,是將各類型生產企業的數字化成本外置集中,通過專業化運作實現總體的成本優化和效益提升。因此,數字化基礎服務必然伴隨著資本的集中。相關產業體現出重資本運營和自然壟斷的特點,一方面,具有較高的資本和規模壁壘;另一方面,相對于所需投入規模市場需求的空間又較為有限,需通過行政許可等手段滿足企業生存需要。

為避免特許企業長期獲取壟斷利潤而導致對上下游產業的制約,國家應出臺相應的制約政策。比如,2015年提速降費降低了壟斷利潤空間,導致持牌運營商和非持牌業務主體的競爭日趨激烈。國內數字化基礎能力市場將始終維持在一個適度壟斷的環境下。未來,云服務和算力服務將成為行業各類終端應用的基礎,也將面臨基礎電信相同的發展環境。

1.4 硬件支持層產業投資總量不足,卡脖子現象多

硬件支持層主要包括硬件和控制軟件兩部分,是生產型企業優化成本的主要領域,也是數字化基礎服務能力層企業成本的主要組成部分。這一領域是我國數字化發展的主要短板。20世紀50年代,我國初步建立起半導體產業,但因為技術路線選擇和國際政治因素影響,使其發展不足,產業落后,技術與世界脫節。受當時的歷史局限,改革開放初期徹底放棄了相關產業,主要通過進口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后續投入也嚴重不足,比如863計劃,一年撥給半導體產業發展只有5億元人民幣,沒能跟上技術發展的節奏。2003年以后,相關產業的投入不斷加大。目前,已經建立起了產業基礎。在國際形勢日趨復雜的今天,國內這一產業領域的補課與趕超確定性較大。

2我國數字化發展可能的產業走向

2.1 我國數字化的背景與政府導向

首先,日益復雜的國際關系迫使全球化產業分工趨勢逆轉,生產能力的自主可控是必然要求。其次,中國人口老齡化,新增人口減少,迫使經濟發展從勞動力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路徑轉變,需要盡快通過數字經濟發展提升勞動生產率。最后,基礎硬件和基礎操作系統存在較為嚴重的技術落后問題,在應對國家間的競爭過程中處于落后地位。

在此形勢下,國家希望在數字化服務層能夠百花齊放、百家爭鳴[3],在硬件支持層希望盡快實現技術突破和產能升級,在基礎能力層則希望能夠維持穩定運行并滿足相關需求增長[4]。基于此背景,進一步推動數字化基礎層可以減少壟斷利潤,為上下游分層中的企業提供更多激勵引導,在政策引領背景下分層利潤空間減少、競爭進一步加劇,如果企業脫離硬件基礎層布局,而單純在基礎服務層加大投入,將會在未來面臨爭奪市場空間的白刃戰,持續處于微利競爭的環境。

2.2 數字化產業發展階段判斷

考慮到社會和政治因素,硬件支持分層的發展最快,在完成歷史補課后,發展速度將有所減緩。數字化產品應用分層的發展不會快于適齡勞動力人口下降的速度[5]。數字化基礎能力分層將會呈現先抑后揚的趨勢,在其他分層成熟后收益最為穩定。按照前序邏輯分析,根據半導體產業補課、勞動力減少和人力成本上升的進程,3個產業分層將出現不同的發展趨勢,大致可歸類為3個階段。

一是當前階段,主要矛盾為半導體產業補課和數字經濟氛圍的打造,預計5年內主要的機會在硬件支持分層,數字化應用分層將百花齊放,樹立一到兩個標桿,基礎能力分層利潤水平將持續下降,并開始行業洗牌。二是“十五五”中期,國內半導體產業得到了長足進步,主要矛盾轉向加快數字化應用以應對勞動力下降趨勢。根據適齡勞動力下降趨勢適度超前全面布局產業數字化轉型,直至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這一階段主要通過數字化產品服務分層發展實現。三是數字化轉型后期,數字化產品服務和半導體產業完成趕超階段后,將進入由新技術應用決定經濟發展的穩態增長階段。數字化基礎能力分層將主導其他分層的發展,將產生行業再洗牌。

3信息通信產業各專業分層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分析

(1)數字化服務層競爭的關鍵是鎖定企業訂單。數字化服務層的需求較為多樣,需求規模取決于企業的經營規模。需求的彈性較大,當客戶的成本優化效果不及數字化產品采購的價格時,不會形成有效購買;當成本優化效果超過產品采購價格時,企業可以選擇自建。因此,該分層業務的市場競爭程度高,較難形成明顯的業務壁壘。企業競爭需要具有高超的運營能力,壓縮人力成本,或者借助身份、特許和市場尋租手段建立競爭優勢[6]

(2)數字化基礎能力層競爭的關鍵是樹立新的壁壘,重新劃分市場需求。數字化基礎能力分層具有明顯的自然壟斷特征,具有較多的市場進入壁壘,大致包括資本壁壘、規模壁壘、身份壁壘和許可壁壘。在改革開放初期,由于國內生產力不足,資本壁壘作用突出,國內通信業務由國家計劃組織建設。改革開放后,國外資本流入,許可壁壘作用凸顯,逐步形成了國內電信運營商壟斷競爭格局。該分層的特點決定了已經建成的市場競爭格局較難打破,相關企業尋求突破的關鍵點集中在樹立新壁壘、重新分配市場需求上。近年來,以阿里巴巴、騰訊為主的互聯網企業在自身需求支撐下,試圖通過建立規模壁壘實現壟斷經營。由信息安全保護而產生的身份壁壘也開始顯現作用[7]

(3)硬件支持層競爭的關鍵是建立技術優勢。硬件支持層的需求較為明確,各類設施將根據摩爾定律持續升級換代。層內企業競爭主要依靠技術,市場本身存在較高的技術壁壘。目前在基礎元件領域,仍然以外資企業為主,國內信創企業積極搶占市場,但受制于技術積累和技術生態的限制,仍然難以與外資抗衡。預計未來市場占有率結構的變化將與攻克關鍵技術的進度緊密相關。

(4)信息通信產業的戰略布局方向。一是在產業分層內部追求升級,逐步從數據傳輸向云服務和算力服務方向突破,充分利用資本和身份的優勢尋求突破,搶占分層內業務,占領并固守市場份額。二是在產業分層之間,充分利用資本、身份優勢,建立技術壁壘,通過控制硬件支持層產業,為基礎能力層業務打開成本優化空間。

4某集團信息通信產業企情況和轉型需求分析

4.1 某集團信息通信產業企業發展情況

某集團信息通信行業企業基本處在基礎能力層,在信息傳輸、云服務等領域有一定的服務能力,但尚未形成算力服務等較高端服務能力。在邊緣計算服務快速發展和中央提速降費總體要求下,主要從事的鏈路傳輸類業務較難獲得壟斷收益。此外,集團的牌照、資本、人才和服務能力分散在板塊中多個企業中,未能形成合力,身份壁壘仍未充分建立。

許可壁壘是某集團下屬企業具備的主要競爭優勢,主要集中在信息的傳輸領域。在互聯網企業的創新沖擊下,許可壁壘的作用日益下滑,繼續依靠這方面資源獲取競爭優勢的難度較大。成員企業基礎網絡領域的經營水平較高,鏈路業務領域具備一定規模壁壘優勢,但鏈路業務市場規模預計較難有大幅增長,需要通過其他競爭途徑爭奪競爭對手市場份額。衛星業務在資本壁壘和技術壁壘上有一定的優勢,但隨著國際關系變化和國內航天事業的發展,其在身份壁壘方面存在劣勢,需要有相對應的變化。

某集團信息通信產業中的企業均面臨較為嚴峻的轉型需求,需要減少對許可壁壘的依賴,并盡快建立起其他領域的壁壘優勢,形成“第二增長曲線”。在轉型戰略上,某集團信息通信企業轉型存在兩個突破方向:一是在產業分層內部追求升級,逐步從數據傳輸向云服務和算力服務方向突破,充分利用資本和身份的優勢尋求突破,搶占分層內業務,占領并固守市場份額。二是產業分層之間,充分利用資本、身份優勢,建立技術壁壘,通過控制硬件支持層產業,為基礎能力層業務打開成本優化空間。

4.2 某集團數字化轉型發展的需要

某集團的數字化轉型壓力主要來自國家要求、戰略定位和自身發展方面,具體需求包括4個方面。一是積極落實國家的工作要求,包括數字化轉型要求和防控金融風險的要求。二是積極爭取成為國家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執行單元,包括為國家重點培育的產業貢獻需求、資金、關鍵技術等。三是自身發展需要,在金融板塊主要是強化數據的統一管理調度,為國家樹立標桿案例。在非金融板塊進一步提升生產效率,壓榨“第一曲線”的增長空間。(金融行業人均資本配備量大、勞動效率高,數字化對資本替代人力作用不明顯)。四是盤活現有資源,樹立多種進入壁壘,在信息通信產業領域擴大業務規模,打造增長的“第二曲線”。

4個方面需求的支付意愿有所不同,其中一、三、四項的支付意愿存在上限,投入規模不能超過滿足國家要求和數字化帶來的收入增量。第二項需求的支付意愿上限較高,在幫助國家實現半導體產業領域中開展戰略投資,可以不計成本地組織資源進行投入,并且在不考慮操作防風險的前提下,名利雙收的確定性較高。

4.3 某集團信息通信產業企業發展的需要

某集團數字化板塊的發展存在許多矛盾。首先,缺少整體的戰略布局,有“小家碧玉”的發展戰略,在歷史洪流中的發展方向不明確。能力較強的部分企業在境外獨樹一幟,沿著數字化基礎能力分層發展。境內相關企業主要承擔牌照保管和業務落地工作,遵從“業務在我、利潤在人”的理念。境內全資企業中,多數企業在數字化基礎能力層仍處于補課階段,在服務能力和規模上與三大運營商相距甚遠,不具備爭奪市場占有率的能力。其他單位提供的服務存在同質化現象,在連接性業務、云服務、產業應用等多個領域探索,但又不具備充分的運營能力。市場競爭力較弱,內耗嚴重。其次,牌照分散,許可壁壘價值未得到發揮。數字化基礎能力分為云服務和算力服務,未來許可壁壘的作用越來越小。正常邏輯應該盡快將許可壁壘帶來的超額收益投入業務建設,盡快樹立規模、運營或資本等其他形式的壁壘。但某集團內部牌照非常分散,各個企業都嚴重地依賴自身管理的許可壁壘。壁壘價值未轉化成實收利潤,更沒有轉換壁壘的實際行動,這種趨勢將導致板塊內企業失去未來的生存空間。最后,企業歷史遺留問題限制了企業的正常發展。由于歷史等多方面原因,板塊內單位普遍面臨人才儲備不足、薪酬平臺不具備吸引力、管理層冗員等多個問題。產品利潤空間不足。產品力不足。運營能力不足。市場能力不足,改革的動力不足。

某集團相關企業改革的目標有5個方面。一是要有統一的戰略指引,停止內部消耗,一同發展壯大。二是發揮好牌照資源的價值,在許可壁壘作用下滑前建立其他類型壁壘。三是做好風險隔離,確保板塊內企業風險不會相互波及。四是基礎服務層業務盡快嫁接資本市場,利用社會資本維持住市場份額。五是做好橫向或縱向突破的機制設計,利用金融投資領域的資源,盡快向硬件支持層滲透。

5某集團轉型發展建議

5.1 按照產業發展規律的分層推進邏輯

明確國家、某集團和內部企業的需求,信息通信企業的改革方向就更加清晰。首先,產業的發展要按照兩個方向演進。橫向是按照數字化基礎能力分層的發展方向,從連接型業務向云服務、算力服務的方向演進。采取重資產運營方式,嫁接資本市場,形成固定資產,構建規模壁壘,并盡早、盡快、盡多地在政策轉向初期獲取超額利潤,調配給縱向發展使用。縱向是按照優化成本的規律,向硬件支持層方向演進。把握國家半導體產業補課的重大歷史機遇,從數字化產品的下游企業入手,綜合利用資本、身份、需求提供方面的優勢,廣泛參股半導體行業優質企業,構建某集團產業聯盟。其次,統籌調配在不同演進方向的工作和投資節奏。橫向演進集中在數字化基礎能力層,充分考慮建設期長短和未來發展中利潤下滑的趨勢,建立運營壁壘。前期設定項目審批的利潤要求,同時做好資金儲備,利用縱向演進成果帶來的成本優勢在發展后期通過并購爛尾項目方式獲取廉價資源。縱向演進不求全資控股,只求利用身份、需求等多方面優勢形成產能協調,與橫向演進產生協同效應,為橫向演進營造出內部產業聯動效果,為半導體產業補課期結束后的過剩競爭期做好準備。最后,在應用方面建立某集團標準培養合作商庫。在數字化應用分層中,業務需求多樣化、人力成本固化,對企業的運營能力和市場把控能力要求頗高。在國有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下,較難實現成本的動態管理,不適合形成產業布局。可以采用建立產業聯盟的形式,建立標準共用身份優勢,快速地為集團和國家的數字化轉型工作提供生產力。

5.2 基于系統工程的產業布局設想

某集團在數字化領域的布局是以落實國家戰略,構建集團“第二增長曲線”為出發點,推斷出最優路徑。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單靠集團信息通信領域內的任何一家企業都是無法實現,必須通過總體規劃布局,統一協調部署,才能滿足國家發展的需要,找準集團的戰略地位,充分調配牌照、資金、品牌、內部需求、IPO輔導能力和一、二級市場已投資項目等方面的資源。

5.2.1明確發展戰略,設立資源的總協調層

首先,打破現存的內部牌照壁壘,集團將現有牌照統一管理,根據子公司經營能力授權使用。適度推行內部賽馬機制,引導成員企業從當前高度依賴牌照的經營模式,轉向通過培養運營能力應對市場環境的變化。其次,系統梳理集團下屬企業在數字化應用層和硬件支持層參股的企業,客觀評估企業發展情況,并定期更新,形成某集團數字化生產力管理數據庫。再次,通過內部協調,統一內部各類數字化需求的采購招標工作。轉換各自為政的數字化建設,形成集團內部需求的集采優勢,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支持集團內部企業獲取訂單。最后,逐步形成數字化產品的交付標準,培養使用集團數字底座的企業聯盟,在符合條件情況下分享集團品牌資源(建立如類似ISO的集團品質認證標準,利用金控集團試點等機會形成國家標準)。

5.2.2根據企業運營能力明確初始賽道,建立分潤機制統一調撥資金

首先,根據現有企業的資源稟賦為企業明確賽道,并允許企業按照產業分層橫向演進路徑拓展業務領域,但不允許子公司利用資金成本優勢盲目擴建項目。其次,在總協調機制中建立一個高收益要求的資金調配制度,將業務運營和經營利潤分離。通過內部的賽馬制度,促使各企業自主將利潤借出給運營水平更高的企業使用,使所有企業的經營利潤向利潤率高的云服務、算力服務領域流動。再次,在總協調層明確固定的利潤上繳比例,用于產業的縱向演進。將相關資金會同戰略投資平臺和資本投資平臺,一同在硬件支撐領域尋找優質項目。最后,在數字化應用領域與民營運營效率高的企業合作,實現市場資源反向輸出固化底座使用需求,合理控制分成比例,吃掉政策優惠空間,以分成上繳利潤總量作為相關企業考核標準,持續為數字化基礎能力層和硬件基礎層貢獻資源。

5.2.3活用內部需求建立數字化產品聯合推廣和利潤再投資正循環

首先,對外在數字化應用層建立的產業聯盟進行聯合推廣,為各類數字化需求拉隊伍,建立品牌口碑。其次,對內利用股東身份組織數字化基礎能力層企業和硬件支撐層企業內化需求,合理避稅,構建內部成本優勢。最后,統一調配超額利潤,繼續滾動,投入產業發展,在基礎能力層構建規模優勢,在硬件支撐層構建技術優勢,爭取形成許可壁壘之外的市場壁壘。相關業務構想如圖3所示。

圖3 某集團數字化板塊業務布局結構設想


6政策建議

在數字中國建設的大背景下,各類大型企業均面臨著應對國際形勢沖擊和內部發展挑戰的需求。在根據自身資源稟賦設計發展時,應該考慮3個基本的因素。

6.1 內部需求是立命之本

數字化的本質是通過資本替代勞動力,其價值增量的差額等于新的資本與勞動力組合和原有組合的總投入之差。數字化企業提供服務的回報不會高于勞動力使用減少量和新增價值量之和,并受到生產領域周期性變動的制約。因此,數字化服務的支付能力是受限的。在數字化產品服務分層開展業務,核心是比拼成本控制能力和產品價格的競爭。如果能通過鎖定內部需求平攤固定成本投入,將為相關企業在市場中開展競爭提供巨大優勢。把握內部需求,不論對發展業務,還是對建立產業聯盟,都是巨大的資源優勢。

6.2 嫁接資本市場是數字化基礎能力發展之源

數字化基礎能力層是資本密集型業務,在當前的政策環境下較難獲得自然壟斷帶來的超額利潤。投資回報率不高,需要嫁接資本市場,通過資產證券化的方式將業務所有權和資產所有權分離。模仿萬達商業管理的模式,采用輕資產方式運行重資產項目是一個較為清晰的發展思路。因此,從事連接性業務需要通過上市或發行基礎設施reits等方式置換資產,才能在橫向演進的方向上有所發展。僅靠自有資金經營,基本沒有增加市場份額的可能。

6.3 向數字化硬件支持層延伸是成本控制的根本途徑

數字化服務層的主要成本是人工和租用數字化基礎能力設施,數字化基礎能力層的主要成本是人工和設備折舊。從成本構成上看,基本不具備優化空間。數字化硬件支持層的成本主要是專利費,其本質是保護創新的壟斷租金,具有很大的彈性空間。若能在保證研發投入的前提下,適當將超額利潤與其他分層企業讓利,就能在未來競爭中具備極大的成本優勢,為其他分層企業建立技術壁壘。

7結語

我國的數字化變革是在人口、經濟、國際和國內政治環境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不可逆的歷史發展趨勢。數字經濟將成為未來提升勞動生產率的重要途徑,也會成為企業投資的重要風口。在這個歷史分叉的重要時點,大型企業集團必須積極投身其中才能夠保持自身的產業優勢。本文分析了宏觀、微觀兩方面的市場條件,并從某大型集團的實際案例出發,為其從信息通信產業布局向數字化產業布局轉型提供了可行的參考方案。對轉型過程中的關鍵環節進行了梳理。希望能為各類企業的戰略決策提供參考,為數字中國建設提供有益的思路借鑒。


參考文獻

[1] 何立峰.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  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J].宏觀經濟管理,2023(1):1-6.

[2] 孫冰.3G突破、4G同步、5G引領“數字中國”的精彩十年[J].中國經濟周刊,2022(19):23-25.

[3] 王樂.以數字中國建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N].人民郵電,2022-11-04(1).

[4] 桂小筍.以中國式數字化助力實現中國式現代化[N].證券日報, 2023-03-09(A03).

[5] 張銳昕.中國數字政府的核心議題與價值評析[J].理論與改革, 2022(6):68-79,158-159.

[6] 王永潔.數字化領域國際發展合作與中國路徑研究[J].國際經濟評論,2022(3):102-124,6-7.

[7] 李健.全球價值鏈數字化轉型與中國的戰略選擇[J].新疆社會科學,2021(5):27-35,162.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China and the Strategic Choice of a Large Group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ector Enterprise

WU Tengyu

(CITIC Digital Media Network Co., Ltd., Beijing  100027)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hina is about to become a key area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A large group has been exploring related fields for many years, and rapidly integrating into the wave of comprehensiv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untr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has become the primary issue of closely combining national strategy with its own development. Based on this,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gital industry are sorted out,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are judged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the strategic development of large domestic groups in the digital field.

Key words:digital china;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terprises;strategic planning

電話:010-59796075 信箱:chinakjzh2009@163.com

Copyright ©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歸中國科技縱橫所有

《中國科技縱橫》雜志社 京ICP備18024177號-1 ICP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