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點文章
-
- 09-14關于高等職業院校弱電專業教改的探索
- 11-28東芝將在2009年CES帶來新水平的前沿技術
- 11-28互聯網:世界的鏡子
- 11-28中美文化論壇研討數字技術保護文化
- 11-28淺析“三鹿集團奶粉事件”危機根源
- 11-28新媒體的發展及其教育創新應用研究
- 11-28樓宇信息系統的現狀與應用以及發展趨勢
- 11-28中國2009世界郵展60城市巡郵漯河站啟動
- 11-28打造煥發生命活力的教育時空
- 11-28觀察中國管理教育30年
- 11-28駕馭論:科學發展的新智囊
- 11-28軟著陸將解讀中國管理國際化新走勢
- 11-28創建中國水電國際化強勢品牌
- 11-28管理科學進入新觀察時代
- 11-28全球化傳播語境下的家國建構
- 11-28網絡民主對公民社會建設的影響研究
- 11-28奧運后中國酒店業的發展分析
- 11-28國家創新系統下的大學科研管理研究
- 11-28高校數字圖書館建設及服務模式探討
- 11-28非均衡理論及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
- 11-28綠色、安全和通訊是汽車電子的未來
- 11-28敦煌莫高窟將為游客建"數字洞窟"
- 11-28思科新軟件平臺幫媒體公司建社交網絡
- 11-28蘋果喬布斯:用13年給IT業洗一次腦
- 11-28海外傳真:2008年數字印刷市場回顧
- 11-28東芝將在2009年CES帶來新水平的前沿技術
- 11-28互聯網:世界的鏡子
- 11-28中美文化論壇研討數字技術保護文化
- 11-28故宮國圖面臨“數字化”難題 缺乏專門人才
載體—從假說到準理論附論相關層級的粒子
2024-06-19 14:23:00 來源:縱橫視界
張濱
深圳本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作者簡介:張濱(1959-),男,深圳人,碩士研究生,曾任深圳大學MBA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現任深圳本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1.序
1.1 序一
1982年,此文的雛形作于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當時校名是華中工學院)。原文名稱《信息載運體假說》受錢學森先生一些論著的影響,不久定名為《載體假說》。
1984年,作為大學助教的我,從華中科技大學調任深圳大學,先后任教于計算機系、應用數學系、軟科學系,曾先后教授《高等數學》《計算機仿真》《Basic語言》《復變函數》等課程,期間升任講師,1988年至1999年赴美深造工作,回國后任深圳大學客座教授至今。1985年,我在深圳大學給學生們做過一次科學講座,專題講述《載體假說》,引起許多學生瘋狂的追捧。因為畢竟是假說(新華字典注釋:假說被充分證明后,就是理論),我沒有在任何刊物上發表。近40年過去了,事實不斷證明這個假說已經是一個向著“理論”轉化的“準理論”了,我興奮不已,感慨萬千。
張翁初心今尚在,思緒縈繞四十載,始終上下而求索,靈感沖動茅塞開。我也年逾花甲,此文再不與世分享切磋,可能就要帶進火葬場了。
1.2 序二
這是一個什么“準理論”呢?對人類會有什么樣的影響呢?1831年,法拉第發明了電磁感應;1869年,門捷列夫給出了元素周期表;1905年,愛因斯坦建立了狹義相對論;1925年,以海森伯為代表的科學家們創立了量子力學。聰明的人類最后發現組成整個物質世界的元素為118種[1],更進一步由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理論確立的構成物質最小最基本的單位為基本粒子,他們只有四大類[2],人類相繼發明了集成電路、電腦、軟件、網絡,建立了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等等。現在這個“準理論”,傳承前述理論和科學,將帶領人類進入另一個世界。
宇宙(包括地球)還存在一種(或分別為不同種的)能夠運載信息、能量或物質的載體。它們異于電磁波,其功能優于電磁波,是人類迄今為止還沒有系統認知和掌握的載體。
電磁技術已給人類帶來了數不勝數的便利和福祉,人類現在可謂生活在一個電磁包裹的世界。設想一下沒有手機、電腦、電子通訊,人類現代生活將立即崩潰。世界已經是一個電子世界,人類生活可謂一種電磁生活。
然而今天,如果我們把電磁波也視為一種載體,那么,一種比電磁波更能影響和幫助人類的載體將讓您耳目全新。
讀完這篇論文,您會發現3D視頻原來不應該是在電視、手機的屏幕里,而是真的身臨其境;巨能傳輸(大能量傳輸)也可以是無形無線的;人類的星際旅行將成為可能,地球上秒到更不是問題;人類建造樓宇住宅會像變魔術一般,過去的魔術將成為現實,過去的不可思議將成為恍然大悟。人類的生活將在這一全新的理論和技術牽引下,大上一個臺階,進入一個新的紀元,即一個新的載體世界和一個粒子宇宙開啟的新紀元。
2.載體
2.1 載體基本概念
載體可以分為有形載體和無形載體。車輛、輪船、飛機是能載人運貨的有形載體,而道路、江水海水、空氣又分別是車輛、輪船、飛機的載體。
有線電流能載運能量、載運信息,是能量載體,也是信息載體。本文僅對無形載體進行研究。
人類迄今為止也掌握了很多種的無形載體,比如最廣泛運用的電磁波(electromagnetic wave),能夠載運信息、能夠載運微弱的能量;聲吶(sonar)能在海底傳遞信息,比電磁波的衰減更小;還有紅外熱成像(infrared thermal imaging)技術,通過非接觸探測紅外能量(熱量)搜索在煙霧中的生命;當然習以為常的聲波(sound wave),也是一種無形載體,不勝枚舉。
2.2 載體的分類
無論是過去存在的,還是本文即將論述的載體,不外乎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以載運信息為主要特征,我們稱為“信息載體”(information carrier);第二類以載運能量為主,稱之為“能量載體”(energy carrier);第三類稱之為“物質載體”(matter carrier),以載運物質為主要特點。
近代對人類影響最為深刻、最為廣泛的科學技術是1831年由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的電磁感應現象;1870年麥克斯韋在法拉第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電磁理論方法。最具代表性、結晶性的產品是當今的智能手機,200年前法拉第、麥克斯韋做夢也不會想到今天的世界每一個角落都可以對音頻、視頻進行全方位的無限量的信息傳輸。方寸之間,集人類數千年的科學技術成果之大成,不計其數的科學家、發明家薪火相傳,人類把物理、化學、電磁學、光學、計算機、互聯網、量子力學、高能物理、相對論等等科學和技術水乳交融,發揮到了魔術般的境地,這個魔術的謎底之一就是對人類影響空前的“信息載體”—電磁波。
今天的電磁波還被人類運用到了能量傳輸上,成為了能量載體,無線手機充電、無線電視,無源WiFi,都是把電磁波作為能量載體的運用。
然而,作為能量載體,電磁波還是有點力不從心,目前大能量的傳輸還只是個夢想;再談到物質載體,電磁波更是望塵莫及,瞠呼其后了。
那么自然界是否還存在一種(或分別為不同種的)無形載體?能夠載運較大的能量,能夠載運物質,當然也超越電磁波,更能傳輸信息。
答案是肯定的:存在!
3.粒子略論
3.1 粒子科學、粒子力學
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原子核象太陽、不同能級的電子象太陽系里繞太陽旋轉的不同軌道的行星,人類對微觀世界的探索和對宏觀世界的探索一樣,充滿了困惑、好奇心、無奈、征服欲以及挑戰和成就感。
宏觀世界,整個宇宙是由粒子組成的,宇宙是粒子的。有研究指出,宇宙的粒子總數(尚不知什么層級的粒子)為1080個[3],本文認為遠遠不止。當然,微小的粒子組成了浩瀚的宇宙,所以稱之為“粒子宇宙”是名副其實的。
研究新型載體,不得不研究的是微觀領域的粒子科學,其目的是為了新型載體的尋找、研究和應用。近代科學界涉及粒子的科學主要有“粒子物理”(也叫高能物理)和“量子力學”,粒子物理(particle physics)和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中對粒子、復合粒子等的定義,與本文描述的“粒子”“正粒子”“原始粒子”是不太一樣的物理概念,雖然在許多方面有一定的共性,比如在本文3.3中定義的Ⅳ級粒子和量子力學的基本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但對于那些如夸克[4]、膠子[5]這類目前還局限于理論假設未經實驗完全證實的粒子,暫時不是本文涉及的范疇。另外,象粒子是不是有反粒子,所有電子是不是都是全同基本粒子,粒子之間是不是存在量子糾纏等等都只是本文的參考理論(因為這些理論目前對許許多多自然現象的解釋還無能為力)。
本文涉及的課題,在未來的研究空間巨大,“粒子力學”(particle physics)這門新學科將應運而生,它將借鑒、吸收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粒子物理學(particle physics)的實用部分。當然,要把“粒子力學”與量子力學、粒子物理的粒子都分開看待,特別是對于那些過于抽象晦澀的,未經實驗最后證實的主觀臆想、概念堆砌、數學游戲,暫時視而不見,同時,以對于載體的研究、應用有意義的實用技術與科學為主線,進行系統、深入地研究,創立“粒子力學”,為載體科學鋪下系統的理論基礎。
換一種表述就是,粒子力學可能涵蓋部分量子力學、粒子物理學的范疇,但粒子力學絕不等同于量子力學、粒子物理學,它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科學,即使也少不了一些新的抽象和晦澀,但它離實際應用已經很近。
在本文對于粒子的定義:組成物質的只能依賴高技術設備探測的原始物質顆粒。
宇宙萬物都是物質的,我們對粒子的定義有三個要素,一是組成的物質,二是肉眼看不見但通過高技術設備可探測的,三是顆粒。比如沙子,它滿足了一、三條件,可是不滿足第二條,所以沙子不是本文討論的粒子;再比如新冠病毒(sars-cov-2)是種單股正鏈RNA病毒,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60nm~140nm,滿足一、二、三條,也是粒子,只不過是微生物粒子。
門捷列夫給出了組成整個世界的元素周期表,準確的推導出當時還有哪些元素有待被發現,導致后人陸續將之填充為118種,今天我們把組成物質世界的基本元素也稱為這個層級(見后文3.3定義)的“原子級粒子”(也叫Ⅲ級粒子)。
粒子還可以繼續細分。今天的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理論把世界的組成已分為四大類基本粒子,即夸克(quark)、輕子(lepton)、規范玻色子(gauge bosons)[又名:規范粒子(gauge bosons)、媒介粒子(medium bosons)]、希格斯粒子(higgs particle)。
然而,20世紀中期以前人們把基本粒子分為:原子、中子、電子、光子和各種介子,這些是當時人類所能探測到的最小粒子,共有10種。本文將這個時代確立的這10種粒子稱為“原始粒子”,簡稱“原粒”。即質子(proton)、中子(neutron)、電子(electron)、光子(photon)和π介子(pi meson)、k介子(kappa meson)、η介子(eta meson)、ρ介子(rho meson)、ω介子(omega meson)、φ介子(phi meson),共10種原始粒子,即“原粒”(op)(original particle)。
今天的科學技術還在把這些原粒繼續細分,我們把進一步細分后的粒子稱之為“負粒子”(不是負離子),由原粒組成的任何粒子都是“正粒子”,當然,118種元素都是正粒子。也就是說,所有物質都可以由118種元素(正粒子)組成,而118種元素又可由原粒的某些種進行直接或間接聚合生成。另一方面也可理解為,任何物質都可以細分成10種原始粒子(原粒)中的某些種,即人類如果掌握了粒子組成物質的規律,那么就會有這樣的結果:物質 →粒子→物質(同種或另一種),自然界存在這么一條粒子定律(particle law):
【任何物質都可以分解成為正粒子(包括原始粒子)中的某些種;任何物質又都可以通過正粒(包括原始粒子)中的某些種分解直接或間接聚合而成。】
人類一旦掌握了物質向粒子的分解技術(后文將定義為粒化)和粒子向物質的聚合技術,人類就可以造就世界。
換個表達方式就是,所有物質都是由正粒或包括10種原始粒子的某些種的不同排序或組合(無疑會是立體排序組合,甚至是多維的、復合的、疊加的或交叉的排序組合,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所以,掌握這個排序或組合或叫聚合就可以造出世界來。
人類雖然現在還沒有人造的“專用粒子分解重組設備”,想象起來也覺得深不可觸,不可思議,然而,這種粒子的“分解和重組設備”就在身邊,不得不承認的是,所有動物和植物都是“粒子分解和重組的加工器”,生物的一端吸入(吃入)不同組合的粒子合成物,或是食物,或者養分,另一端輸出的是另一種粒子合成物,或是不同的形態或是糞便、枝葉、果實等。
奶牛吃進去的是草,擠出來的是牛奶,是孕育生命之源,草粒子通過母牛這個自然界的“粒子分解重組加工器”,生成了牛奶粒子。
有些粒子集合本身也是“粒子重組的加工器”,比如雞蛋“演變”出來的是雞,鵝蛋“演變”出來的是鵝,蛋都是蛋白質,蛋白質都是肽鍵聚合物,肽鍵都含有氨基酸,氨基酸都含有氮和氫(NH2氨基),雞蛋鵝蛋的本質是一樣的,但由于不同的基因密碼仿佛是不同的加工程序,使都是蛋白質粒子的蛋,會生成不同的生命,實際就是不同的粒子集合。
現代科技其實也有在其邊緣的影子,比如:用碳粒子結晶合成人造鉆石(金剛石);用氮、氫、氧合成人造食糖;用粒化(液化也是一種粒化)的油頁巖、煤、焦油、一氧化碳、氫合成人造石油;用粒化(液化)的木材、棉、蘆葦等高分子化合物合成人造纖維。這些技術成果舉不勝舉,是我們先輩的智慧結晶是偉大的,以后更偉大的是什么呢?
人類通過原粒或正粒,就可以造就一切,包括人類自己的器官,最后制造活人,而且是不同年齡的活人。
3.3 粒子層級分類與不確定性關系
理論上講,粒子作為物質的組成單元,可以無限細分下去。例如,量子力學,粒子物理已經把物質細分的微觀視界觸及到夸克、膠子,標準模型理論甚至已經把物質的基本粒子(不是原粒,是負粒)分為了夸克、輕子、規范玻色子、希格斯粒子四大類。
然而,我們細分的目的是為了用粒子來研究、運用載體,本文把粒子分為四個層級(層次)。第一級為“納米級”,直徑可以納米計;第二級為“分子級”直徑可以分子直徑來計;第三級為“原子級”,直徑可以原子直徑來計;第四級為“原粒級”,直徑居于原粒與原子之間。
《粒子層級分類表》
層級 |
粒子直徑D |
文字名稱 |
Ⅰ |
1μm >D ≥ 最大分子直徑 |
納米級 |
Ⅱ |
最大分子直徑>D ≥ 最小分子直徑 |
分子級 |
Ⅲ |
最小分子直徑>D ≥ 原子直徑 |
原子級 |
Ⅳ |
原子直徑>D ≥ 原粒直徑 |
原粒級 |
由于分子、原子、原粒的尺寸不完全一致,因此,同一層級的不同粒子尺寸會有一定差異,但Ⅰ級粒子的尺寸可以是一樣大的。如果用粒子尺寸的數軸來表示,可以形成一個“粒子軸”(particle axis)示意圖:
針對什么層級的粒子進行研究,是研究的重大因素,不同層級的粒子體現完全不同的粒子特征,現在科學技術界絕大多數研究、文獻、論文,不分層級的只說個粒子,使粒子科學的研究、應用產生了許多困擾,應引起科學技術界的高度重視。
1927年,法國科學家沃納·海森伯提出了粒子的不確定性關系,內容是:人們不能準確的同時確定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動量(速度)。這個原理對于粒子的合成、聚合有一定的影響,但注意,不是所有層級的粒子都受這個原理(關系)制約。首先,這個量子力學里提及的粒子并非與本文定義的粒子在同一個層級,或者說并非同一個微觀視界;其次,按照物理學“尺寸效應”(size effect)學說,物質在分到納米尺度的時候性質會發生不同的變化;第三,針對本文定義的納米級、分子級的粒子,海森伯的這個關系原理是不適用的,即至少對于納米級和分子級的粒子,人們既可以準確地確定其位置,也可以同時確定其動量(速度)。
再比如一個定律是物質不滅定律,是分子不滅還是原子不滅?還是我們定義的原粒不滅?所以粒子的層級(也可以叫層次)要明確,該定律所指的物質肯定不是宏觀領域的物質。蠟燭燃燒了,相當于氧化反應,空中增加了組成蠟燭的原子,蠟燭這種物質和其分子是CnH2n+2(n=18~30)滅了,空間的蠟燭物質的原子增加了,通過沉降、下雨等方式,組成蠟燭的原子、分子、粒子最后還是回到地球上,所以物質不滅也是針對相應層級的粒子而言的。
還舉例說明,粒子在小到一定層級后也不受牛頓力學約束了,比如茶葉粒子在水中,它不會沉淀,許多液體中的粒子都不會沉淀,空氣中的某些粒子也一樣,像在太空中飄逸一樣,至于是否遵循布朗運動規律,也要取決于粒子所在的層級,布朗粒子的直徑為10-4cm=1μm,比在本文定義的一級粒子還大,而布朗運動中的介質分子為10-8cm,即10-4μm=10-1nm=0.1nm,首先這里的數據0.1nm一定有誤[6],其次布朗粒子的直徑大于10-4cm=1μm,比本文定義的一級粒子(納米級)還要大,也超出了本文討論的范圍。因此,布朗運動根據層級定義,也不在本文研究的視野里。
總之,鎖定了研究粒子的層級,才能得出正確的研究結果,粒子的“層級”一定是涉及粒子時不可或缺的定冠詞。
3.4 粒化
將物質粒子化,簡稱粒化。宏觀領域的粒化是把物質粉碎、切割、分離,物質的性質不變。石粉還是石類,米粉還是米類。與宏觀領域不一樣的是,微觀領域的粒化不得不將物質進行“化學分解”,根據“尺寸效應”原理,物質在分到納米尺寸的時候,性質會發生種種變化,分子分解為原子,原子分解為質子、中子、電子、介子,物質的組分雖然不滅,但性質發生了變化,比如,把一個蛋白質大分子進行“切割”,切走了一個氨基(NH2)或一個羧基(COOH),就已經不稱其為蛋白質了。因此,微觀世界的粒化可能是一個化學分解,分解后的粒子已經變性,不是原來的物質。然而,這一現象不影響我們對粒子化技術的應用,因為我們仍然可以以物質的新的形態的來看待、保存、運用粒子,比如水(H2O),進行原子級粒化后成為氫原子和氧原子,我們可以保存、運用氫、氧原子;比如,反過來我們也用氫、氧合成水。
物質的粒化并非要無限小下去,即使這個“無限小”的工作是永無止境的,不同的運用領域下進行不同層級(層次)的粒化,可以實現我們不同的目的。
物質的四級(原粒級)粒化,不可能是物理的、機械的、可見的,一定是化學的,在現有技術條件下不一定都可以實現,即使實現了也不一定是可逆的,氫原子被粒化后為質子、中子、電子(這不是一個核裂變,核裂變是指由較重的原子核分裂成較輕的原子核),理論上講是可行的,同時這些質子、中子、電子也可以反過來實現原子核、原子的聚合,但是否可以在應用領域內規模化地進行這種粒化和聚合尚不得而知。特別說明一下,這里的聚合也不是一個核聚合,核聚合是指兩個較輕的原子核聚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裂變和聚變都會釋放巨大能量,這是“粒化·聚合”與“裂變·聚變”的關鍵區別,不能混為一談。
3.5 粒子力學中的超光速運動
由于本文主題與篇幅的限制,有關“粒子力學”的相關論述將在另一論文中呈現。但其中的一些研究結論與觀點涉及到本文論點的支撐,有必要在這里先做一個簡略的介紹。
愛因斯坦是個偉大的科學家,但他的理論至今存在許許多多的爭議,包括諾貝爾獎評審機構,從來沒有因相對論而頒發該獎給愛因斯坦,甚至在愛因斯坦由于提出光量子假說獲得1921年諾貝爾獎時,瑞典皇家科學院的諾貝爾獎頒獎辭也只字未提相對論。
即使現在科學界已普遍接受了相對論的主要思想,但本人在深入研究后發現:相對論的適用范圍只在光速范圍內,當事物運動超過光速后,相對論中的質能關系式要由E=mc2 改寫為:
E=mv2 v為物體運動速度,包括光速c,10倍光速10c,等。同時,現代科學已經確認或將近一步確認:物體的速度可以超過光速。
于是有這樣的結論:
牛頓力學可認為是相對論力學在低速情況下的近似。
相對論力學可認為是粒子力學在光速以下的特例。光速是速度的一個“屏障”,就像音速是個“屏障”一樣,事物運動會有一些屏障處的特殊性。
牛頓沒有錯,愛因斯坦更沒有錯。正是因為相對論的“相對思想之精髓”,這些力學都有自身的相對適用范圍—速度范圍。
本文研究的事物沒有做速度限制,包括超光速的物體運動的研究。
4.各類載體的特性
我們把無形載體分為三大類:信息載體、能量載體、物質載體,每一類載體因其特性與用途各異,分述如下:
4.1 信息載體
未來的信息載體是由粒子波來承擔的。電子雖然也是一種粒子,但不是本文要討論的新的范疇,本文要討論的是正粒波的特性與應用。
正粒波包括原粒波(以下有時簡稱粒波)的速度是光波(電磁波)的N倍,N≥2;粒波是M維波,M≥3;不是電磁波的理論能夠解釋的,量子力學、粒子物理(高能物理)也不是其適用的理論。粒波能夠直接傳輸立體信息甚至更多維信息。
人腦中的信息流動是通過某個層級的粒波完成的,動物包括人類的觸覺是通過神經元的粒波傳遞的(比如從手指到大腦好像是一個整體,但實際上觸覺的信息是需要傳遞的,然后速度之快,可謂瞬間即達,至于這個速度與光速的快慢,還有待實驗檢測),現代科學所檢測到的電流或電磁現象只是粒波在傳輸過程中的衍生現象,腦電圖、心電圖的電信號其實和電流、電磁關系并非直接,而是和神經元的粒波信號直接有關。只有待人類開發出粒子計算機(particle compute)(粒腦而不是電腦,也不是規劃、研發中的量子計算機,它們都是望塵莫及的),解決了非生物智能超越生物智能之后,人類對自身各個器官的作用才能做出更準確的解釋和說明。
人類依據一些生物現象和粒子科學的理論進行研究,其中的許多研究成果會為我們揭示許許多多非電磁載體的現象。可以說,大腦信息的儲存、傳輸、計算就不是什么腦電流作用的結果,而是神經元粒子波作用的結果。人類目前所用的腦電圖之類的技術,實際是大腦神經元粒波傳輸時產生的附加電流或叫衍生電流,它與表達的大腦運行的實質相距甚遠。
再明確一點,作為生靈之首的人類,電磁技術是難以勝任它對人體現象、疾病、醫療的真正全面的解釋的,大腦并非是現代醫學認識的“電系統”。接下來的醫學、科學將認識到,它們是“載體系統”“粒子系統”“原粒系統”。新的科學要從根本上對于人體中的信息傳遞、智能運算、信息儲存等,通過粒子力學與理論、粒波理論、信息載體理論進行合理的解釋和準確的研究。
人類科學如果研究方向錯了,可能導致人類的發展進入“瓶頸”,比如生物系統主要不是一個電系統,而如果我們每天仍然潛心于用電系統來解釋、解決生物系統的問題,人類悄然繞開了粒子系統、粒子理論,其惡果是幾十年、幾百年會背離科學越走越遠,而真正的科學貽誤了服務人類的機緣。
再回頭看一下人類已習以為常的電磁波載體。
電磁波作為一種信息載體,可謂顯盡了神威,給人類帶來了數不勝數的便利。
然而,面對我們研究的新型信息載體,電磁波在速度、維度、功能方面還是顯出了它的短板。
首先,信息載體的速度遠超電磁波。光是一種電磁波,光的速度是很快的,為299792458m/s,可是到了宇宙中,人們還不得不運用光年的概念,一光年約等于9.4605×1015m,所謂n多光年即光在這n年里傳輸的距離,看來電磁波的傳播速度到了宇宙中還是不足為快的。那么,新型載體的速度是多少呢?有研究說是光速的2.45倍以上,暫且按此計算(即使不是2.45倍,我們也堅信N≥2),也就是說粒子波在一年里走的距離也即2.3178×1016m。按照米秒速度來描述即734491482m/s,也即每秒73萬公里,一秒鐘可以去月球打個來回。
新型信息載體是多維的(M維,M≥3)。我們知道,自然界的聲波是立體的,人體、物體都是立體的,或者說至少是三維的,電磁波是聰明的人類用來傳輸平面或立體信息的,但確實還存在一些無法解決的困擾,比如說,目前的3D技術就還是一個小兒科的“玩意兒”,人們接收到的3D音頻或視頻的體驗感是被現有的、有局限的科技所扭曲了的,根本談不上是什么3D,而我們研究的新型載體,首先不是在屏幕上的(去屏幕化是一個顯著特點),其三維特性可以讓人們直接傳輸自然界的聲、像、境、味、氣、神,這種信息的傳輸后的復原,是拋開顯示屏的,接收的人們會真有身臨其境的真實感覺,而這種三維或多維的信息傳輸絕不是現代電子技術那樣對一個多維信息傳輸進行維度分解,再經過傳輸后進行的多維重組或復原。即使現在高端一些的全息技術,也只是一種分維(部分維度)的“全息”技術,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全息。對于新型載體而言,如果對一個人進行整體的信息傳輸,就是把他的音容、笑貌,所臨其境都進行傳輸,未來我們所謂的“看秀”,就不再是在一個屏幕上,而是在一個“真實”的空間里感受那種真實的身臨其境、四面八方、上下左右,該看得見的、感受得到的都在其中了。
4.2 能量載體
電磁波可以載運能量。光作為一種電磁波,把太陽能傳輸給地球;我們天天使用的無線電設備都能傳輸微弱能量,我們把一個小燈泡接上天線地線,做成回路,放置在電視臺發射塔附近,燈泡會發亮,無線電傳輸了能量;近年的電子產品,無線手機充電器、無線電視機、無源WiFi等等,都是能量載體的運用。然而,人類還沒有掌握到大能量的無線傳輸方式。自從有了電磁波以來,多少代人的研究、夢想,試圖運用電磁波進行低成本大能量的傳輸,都以失敗告終。
然而,我們注意到一些能量傳輸的自然現象,表明新的載體存在,能夠突破較大能量的傳輸。
實驗K,某人對一個較大的鋼勺“發射能量”,實際上就是生物體的粒子波的能量發射,使鋼勺某個層級的粒子高速運動,當運動達到一定速度時,只用兩個手指,輕輕的對鋼勺一擰,這個堅固得完全不可能手動變形的大鋼勺,頓時成了“麻花狀”。同一人,再對兩瓶紅酒中的一瓶“發射能量”,其實也就是發射粒波能量,使紅酒某個層級的粒子加速運功,結果,這瓶紅酒打開后聞起來就像“煮過”的“藥湯”,一股怪味,而另一瓶紅酒原味如常。
實驗A,某人生吞十多根大頭針,用X光拍攝到整個過程與我們的科學解釋一致,即大頭針進入他的口腔后,他對大頭針某個層級的粒子發射粒波能量,使大頭針的相應層級的粒子高速運動至軟化狀態,下咽時接近“面條”,所以他的食道有灼燒感覺,需要喝冰水降溫,大頭針進入食道時如同“面條”,到胃部后絞成一團,最后進入腸道排泄出體。
人類自身作為自然界粒子的集合,當今有77億人之多,正粒包含原粒組成了不同的人,某些人的功能異于絕大多數人,就像有的人視力好一些,有些人視力差一些,某個年齡段視力好一些,某個年齡段視力差一些,甚至某個時候視力沒有了。人類作為一種生物體,特別是作為一種原粒或正粒的組合物,其許多功能在億萬年的演變中千奇百怪、時有時無、時強時弱;個別人能夠發射載體,也不是人人都有此功能,這些少數人的存在給我們研究粒子波提供了機會。科學發展到今天,人類攻克了許多技術和科學難關,然而對其自身的研究,特別是一些特殊人群以及生物,尤其是微生物、病毒等的研究還非常膚淺。我們為什么盯住人體、生物體不放,就是因為人體、生物體已是當下現成的載體發射器和接收器。人體、生物體也是最復雜的、是人類還沒有徹底搞清楚的“精密設備”。可以斷言,人體肯定是一種載體的接收器和發射器,但最強功能的發射器和接收器未來一定是人造的。
能量載體,或準確一點地說是非電磁能量的大能量粒子載體,在未來人類生活中也將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未來的“粒子能”交通工具,比“核能”更清潔安全的大能量交通工具、車輛或飛行器,都將實現能量載體的“充能”,地面或空中補充能量都將通過能量載體,進行“無形充能”;飛向宇宙的飛行器將以N倍光速的速度沖出太陽系,能量載體也將以更快的速度向飛行器補給能量,將人類載運至其他恒星系。
能量載體能夠載運包括電能在內的許多能量,其更多的運用場景將隨著能量載體的發現、運用而延伸開來。
4.3 物質載體
4.3.1 物質載體定律
空氣是一種物質載體。水在空氣中粒化(隨時隨地自然霧化—粒化是水物質最顯著的特點),水粒子克服重力束縛,飛向空中,并在空中漂浮,到一定濃度后聚合成大顆粒,即雨水,掉落地面。
電場也是一種物質載體。這些年發明的3D打印機,其中技術方案之一是將特定材料粒化(納米級粒子粉末),并在電場兩極之間進行傳輸,形成粒子材料的粒子束噴射,即立體打印,實際上就是這些粒化材料按特定路線、特定量的傳輸,電場充當了載體。
微觀世界的研究是人類科學的弱項和短板,過去有許許多多未知和弱智,而現在我們發現:
【任何物質都可以在特定層級進行粒化,粒化以后都可以被傳遞到不同的地方,自然界有一種載體,就在粒子波中存在,對物質有載運能力。】——這是物質載體定律。
生物和人類也可以作為實驗對象。
實驗H,撲克牌從桌面“拍”至桌下,其實原理是這樣的,人體對撲克牌發射能量,使撲克牌的某個層級的粒子高速運動。從微觀的角度看桌子,木桌也是充滿空隙的“粒子網狀物”,撲克牌在外力作用下,其高速運動的粒子,就像沙子在篩子里一樣,“一拍”即過。有人拿此當魔術,然而我們的實驗項目在人們理解不了時,簡直就像魔術一樣精彩。
另一個有力的事實之一,是粒子的加速器。通過某些粒子加速器,比如直線加速器(linear accelerator)、圓形加速器(circular accelerator),都可以將粒子運動加速到接近光速,當然這個載體還是我們的“老朋友”電磁場,然而此案例已說明當下“物質載體”已是存在的。進一步推測的是,一種更高級的粒子載體應該是某種粒子波載運著原粒或某個層級的粒子,實現N倍光速的高速運動。
未來的物質載體,還有更高層次的想象,從A地載運物質到B地,有可能只是傳輸一個程序或粒子碼(暫且這樣稱呼),A地的某物或生物是由相關層級的粒子或10種原粒中的某些種組成,那么B地只要擁有這樣的粒子或原粒,在B地,直接根據傳過來的程序或粒子碼進行組合或聚合即可,可以確認,用這種方案,粒子傳輸過程中巨大的能量消耗就節省了。至于某個人或物的傳輸使這個人或物失去了唯一性,這是倫理道德范疇的問題,相應的解決辦法總會有的。
這個世界聽起來有點兒令人瞠目結舌,可實際就會這樣去演變,當一個粒子宇宙,載體世界替代或加入了電子世界之后,世界真的要徹頭徹尾地改變了。
人類要想征服宇宙或移居宇宙,只有在那個時候才有可能,一個通俗的比喻,人類現在對付宇宙的科學技術,就像人類最開始用石器做工具一樣,雖然時代跨度不會這么大,但未來和現在的差距就是電子時代和石器時代的差距。
只有物質載體技術成熟后,人類飛越宇宙才有可能性,人類在銀河系至今還沒有能力找到和地球相似的環境。銀河系中,恒星系之間的通訊旅行靠現在的電子技術、智能水平、運輸速度都是完全無法實現的,只有比光速N倍之快的載體、粒腦(超高智商的非生物智能)才可能使信息觸角伸到其他星系,即使當今時代,人們乘坐光速那么快的太空飛船,飛行幾百輩子也休想到達目的地(銀河系的直徑距離就是8萬光年之巨,地球距離銀河系中心是2.3萬光年),更何況光速飛船也不可能造出來。所以只有當物質載體實現后,才可能將人體粒化后短時間傳送到其它星系,最終實現人類星際旅行探索和移民的夢想。霍金、愛因斯坦在天之靈一定喜出望外,原來“光子、光速、飛行器、宇宙飛船”這些概念之外,還有“原粒、原粒波、粒子電腦、粒子傳輸”這樣一些新概念和新科學,他們的夢想終于可能實現了。
不言而喻,人類以后在地球上的旅行簡直就可以秒達,一個深圳人要去紐約,將其送入粒化傳輸器粒化后,瞬時由物質載體載運至紐約,再在“接收還原器”中還原,這就是一個國際旅行。
你或許擔心人體粒化后的傳輸失敗,人頭過去了,身子沒有過去,怎么辦?首先這是杞人憂天,其次這和坐飛機一樣,萬一失事,就買個保險唄!對了,其實你死不了,你被粒化后,“粒腦”(particle computer)會記錄你的粒子排序碼,使用粒子重組,重新將你合成即可,也就是說載體傳輸過程中,被傳輸的生物永遠“死”不了。
人類要修房子也變得簡單了,粒腦指揮著各種粒子噴射器,對粒化了的建筑材料通過“物質載體機”進行“噴射”,包括裝飾、用品,一應噴射粒子合成,如果那時還需要鋼筋混凝土,那么水泥粒子、鋼筋粒子都會按粒腦設計的程序進行噴射,包括墻紙、窗簾、沙發、書桌,一切室內用品,都可以直接由“載體噴射機”一噴即成、一蹴而就。
4.3.2 物質載體中粒子運動的能量與動量
一個尖銳的問題是,當一個物體以光速,甚至是N倍光速,比如10倍光速運動時,它的能量和動量會不會是一個恐怖的數字呢?當這些粒子組合的物體突然停止下來時,會不會是一個原子彈式的爆炸?
那么,我們怎么解釋和處理這種高速運動后帶來的粒子能量或動量的吸收問題呢?即高速運動效應帶來的問題。或許這本身就不是一個問題,或是一個可以解決的問題。
讓我們做一個量化分析數模來進行研究。假設(僅僅是假設)10倍光速運動的粒子仍然遵從量子力學和高能物理學的質能關系式。(在后續粒子力學的相關論文中,我們還將進一步闡述)。
一顆原粒op,比如是一個質子,它的質量是:
MOP=1.672621898×10-27kg≈1.67×10-27kg
10倍的光速是:
10c=10×299792458m/s≈3×109m/s
用愛因斯坦的質能公式:
E=mv2=MOP(10c)2
=1.67×10-27kg×(3×109)2 m2/s2
=1.67×10-27×9×1018 kg·m2/s2
=15.03×10-19 N·m
=1.503×10-8 J
=1.503×10-8×1/1.602177×10-19 eV
=0.938×1011 eV
=9.38×107 KeV
=9.38×104 MeV
=93.8 GeV
即op粒子攜帶的能量為:93.8千兆電子伏。
再以動量角度做一個測算:
P=mv=1.67×10-27 kg×3×109 m/s
=5.01×10-18 kg·m/s
=5.01×10-18 kg·m·s/s2
=5.01×10-18 N·S
也就是說,一個質子作為一個op粒子,以10倍光速運動,由于其質量非常小(如果是電子,就只有質子的1/1836,更小了),所攜帶的能量就是1.503×10-8焦耳也即93.8千兆電子伏;或以動量描述就是5.01×10-18牛·秒。能量和動量都可以看出來非常小,它們要停下來就不難了,更【由于物體被粒化后粒子分別分時傳輸的,在微觀領域里,它們的能量或動量在同一時點不具備可加性】(粒子運動能量的不可加假說)。高速傳輸后的物體的動量(能量)不但小到忽略不計,而且僅有的那么一點也轉化為熱能逃逸,另一方面這種高速運動的粒子也不受牛頓慣性定律的約束,被傳輸的物體將感覺不到慣性,就會瞬間停止在目的地。
還有一種可能是,粒子運動在超過光速后的某個臨界點后,上述質能關系已不再適用,超光速運動后的粒子會像光子一樣質量趨于零(不等于零),就像大量光子形成的光壓,人體也不會有感覺,更不用說撼動任何物體。
綜上所述,【物質載體中粒子高速運動的能量和動量都不會影響實現粒子的瞬間停止】(超光速粒子運動效應假說)。
5.結語
40年來,本文的學說已不再是1982年的假說,它一直在被論證、驗證、證實,并向著一個最科學的理論轉化。時至今日,科技日新月異,無數的事實在不停地像巨浪沖刷著這個由粗石毛料包裹著的奇珍異石,未來可期,這塊價值非凡的人間瑰寶就要展露在人類喜出望外的眼底,她的價值、她的魅力,將引領全球科學家、有識之士為之競折腰。人類發明、掌握、運用新型信息載體、能量載體、物質載體的時代即將到來。世界,不只是世界,還有宇宙,將因之而不同。
注釋
[1]《化學大辭典》科學出版社2017年12月第一版,2020年10月第四次印刷。P57.元素周期表[periodic table of elements],2016年11月30日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核準并發布了4種人工合成元素……至此第1至118號元素形成了一張完整規范的元素周期表。
[2]《物理學大辭典》科學出版社2017年12月第一版,2020年11月第五次印刷。P852.基本粒子[elementary particle]……目前的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理論中,基本粒子可以分為夸克、輕子、規范玻色子和希格斯粒子四大類。
[3] Seth Lloyd,賽斯·勞埃德"Ultimate Physical Limits to Computation",Nature 406.6799(August 31,2000):1047-54, Electronic versions(version 3 dated February 14,2000)available at http://arxiv.org/abs/quant-ph/ 9908043(August 31,2000).The following link requires a payment to access:http://www.nature.com/cgi-taf/ Dynapage.taf?file=/nature/journal/v406/n6799/full/4061047aO fs.html&content filetype=PDF
[4]《物理學大辭典》科學出版社2017年12月第一版,2020年11月第五次印刷。P860.夸克[quark]一種理論上假設的構成強子的組成粒子、符號q,強子是由更深層次的物質構成的,1964年,蓋爾曼(Gell-Mann)和茨威格(Zweig)分別假設夸克的存在,以解釋基本粒子的對稱性,但迄今未發現任何自由的夸克……
[5]《物理學大辭典》科學出版社2017年12月第一版,2020年11月第五次印刷。膠子[gluon]……目前在實驗上未發現自由狀態的膠子。
[6]《物理學大辭典》科學出版社2017年12月第一版,2020年11月第五次印刷。P309.“布朗運動……介質分子(直徑為10-8cm)”,即分子的直徑為0.1nm。這個數據一定有誤,眾所周知,原子的直徑為100pm=0.1nm,因此,布朗運動中的介質分之一定是大于0.1nm,即大于10-8cm的。